城市如何借助伙伴关系 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研究人员已达成共识:为实现《巴黎协定》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 1.5℃ 内的宏伟目标,需对材料和碳密集型的生活方式作出重大改变。近期发布的《1.5 度生活方式报告》(1.5-Degree Lifestyles Report)和《未来生活方式项目》(Future Lifestyles Project)等报告皆指出,人们须在 2050 年前减少当前生活方式中至少 80% 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项研究建议个人生活方式碳足迹应以 2030 年时将至 2.5 吨、2040 年 1.4 吨和 2050 年 0.7 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q)为目标,逐步减少排放量。
作为 2022 年宜可城全球大会系列预热活动“迈向马尔默之路”(Road to Malmö)一环所组织的“借助城市伙伴关系培养可持续生活方式”(Fostering sustainable lifestyles with urban partnerships)研讨会,邀请到研究项目的合作伙伴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从政策、企业和学术界的视角,剖析不同利益相关方可为此目标发挥的作用。
会上,各界利益相关方代表一致认同这项挑战是相互关联的,且需要各方尽其所能,从而促成更具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德国公共利益智库 Hot or Cool Institute 常务主任 Lewis Akenji 抛出了发人深省的提问:“只有家庭和个人需改变消费方式吗?答案是否定的。生活方式并非凭空存在的,而是会受到基础设施、社会规范、职场文化和人们签订的合同影响。诚然,生活方式存在于更广泛的叙事中,而它也必须有所改变。”
而格拉斯哥市议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利益相关方管理员 Duncan Booker 博士则表示,“虽然在缔约方大会上作出允诺的是国家政府,但致力于兑现构建低碳和具有气候韧性未来承诺的是城市。”
循环经济原则、战略与商业模式可如何促进可持续消费
“城市是消费和生产相遇之地,可为推行‘1.5 度生活方式’提供完美支持,”宜可城全球秘书长 Gino Van Begin 强调,“城市管理部门可创造意识,并依照生活方式变革的需求,提供有利的城市基础设施与服务。其中,食品、住房、交通、商品、服务和娱乐等占城市居民生活碳足迹约 75% 的六大重点领域,需优先完成转型。”
另外,企业和政府间更进一步的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循环经济部门主任 Brendan Edgerton 表示,政府和企业虽各有其影响力,但要实现‘1.5 度生活方式’,他们不能单凭一己之力。政府与企业间的合作可通过对话、投资或政策实验等方式实现。
Van Begin 也特别介绍了‘宜可城循环圈’(ICLEI Circulars)领跑城市之一芬兰图尔库市的良好案例。他表示,“图尔库市日前发起了‘1.5 度生活方式’倡议,以展示该市正如何为助力世界达成 1.5 度目标做出贡献。例如,通过投资可持续能源和基础设施、循环经济创新和低碳交通等举措,图尔库市已成功将排放量减半。” 图尔库市市长 Minna Arve 同时也是兼宜可城全球网络的副主席和循环发展议题代表。
会议也强调了多方协作和以创新方式促进社区参与的价值。匈牙利研究机构 Green Dependent Institute 的高级专家 Edina Vadovics 介绍了当地城市试行“气候票据系统”(climate ticket system)的案例。该系统使市民了解他们所留下的碳足迹,并为他们提供机会,通过支持在幼儿园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板等地方倡议,为他们产生的排放量作出补偿。
以基于城市的举措 应对可持续消费挑战
会议的第二部分聚焦由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机构(IGES)、Hot or Cool Institute 与数个合作伙伴公共实施的“展望未来低碳生活方式与机构转型项目”(Envisioning Future Low-Carbon Lifestyles and Transitioning Instruments Project)。该项目举办了市民工作坊和家庭实验,并根据采行低碳生活家庭的经验,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和政策建议。鉴于地方特色和限制,城市和国家在生活方式变革方面的减排潜力有显著差异。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生活方式项目”(Sustainable Lifestyles Program)官员 Garette Clark 表示,“可供家户选择的多元性并不相同——某些地区的人们可较轻易地为更美好、更轻松的生活方式作出决定;但其他地区的人们则受制于得以满足需求的基础设施或系统体制。”
这些状况因地而异,但也取决于经济机遇。尽管泰国暖武里府、印度新德里和巴西圣保罗可以实现 2030 年低碳生活方式的目标,“我们也发现,在南非开普敦、日本京都、横滨等城市,仅采取消费方面的举措并不足够,”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机构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研究员 Aditi Khodke 总结说道,“在生产方面推进转向可再生能源和技术创新等系统性变革,对于实现 2030 年 2.5 吨生活方式的目标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会上,来自不同城市的项目合作伙伴明确了当地面临的挑战。例如,城际通勤者众多的日本横滨市,需依赖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才能有效应对交通领域的排放问题。而要拓展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实践,并确保以公平和包容的方式完成转型,文化层面和思维模式的转变也是十分重要的。
发布“人类住区路径”和政策建议
会议也见证了《气候行动路径:人类住区》(Climate Action Pathway: Human Settlements)报告中“废弃物与消费”(Waste and Consumption)环节的发布。该环节内容由联合国环境署和宜可城共同编写而成,特别强调了涉及‘1.5度生活方式’、无废城市和社会公平等三个主要影响面向的行动。这是“马拉咯什伙伴合作关系全球气候行动”(Marrakech Partnership Global Climate Action)所开发的其中一项“气候行动路径”。该伙伴关系是一项重要机制,致力于在格拉斯哥 COP26 峰会召开前,深化政府和非缔约方利益相关方间的合作。而“人类住区路径”则遵奉着个人生活方式碳足迹于 2030 年降至 2.5 吨、2040 年 1.4 吨、2050 年 0.7 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目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智利高层气候行动倡导者 Gonzalo Muñoz 在会上就废弃物和消费行动议题下了结语,“单靠行为改变是不够的——城市中有助于实现净零目标的基础设施、粮食系统、住房、交通出行、产品和服务等措施也必须到位。要为实现无废城市做出系统性变革,必须通过实施社会公平的循环经济干预措施。而为确保各方的需求皆获得充分考虑,不让任何一方在构建气候友好型城市环境的过程中掉队,与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
阅读原文 / 本文翻译改写自宜可城全球秘书处循环发展项目官员 Charis Hoffmann 刊登于 “宜可城循环圈” 的博客文章 How cities are fostering sustainable lifestyles with urban partnersh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