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都市中国城市学院圆满落幕:共绘绿色未来蓝图

2025年7月1日至3日,由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ICLEI)、中国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CCUD)主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资源研究所(WRI)、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的全球环境基金第七期中国城市学院在中国成都成功举办。

 

来自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蒙古等国的28个城市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国际组织代表约150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副秘书长埃马尼·库马尔、中国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国际合作部主任白玮、成都高新区国际合作和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局长于洋、等领导致开幕辞。本次活动围绕“城市生物多样性”和“绿色繁荣社区”两大主题,通过专题培训、案例分享和实地考察,为与会城市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

活动集体照

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东亚秘书处主任兼中国首席代表朱澍主持

 

开幕式中,宜可城世界秘书处转型都市(UrbanShift)项目全球经理Alyssa Chenault介绍了转型都市项目的核心目标——通过能力建设、技术支持和跨国合作,助力城市实现“公平、零碳、韧性”的未来。她强调:“亚洲城市占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半数以上,成都的经验证明,绿色发展不仅是生态需求,更是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引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代办王茜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北京代表处四川项目办公室项目总监蒋小谦也进行了主题发言。

 

此外,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丁睿以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实践为例,分享了城市生态与人文融合的创新模式。成都通过构建“城市绿心”网络,将生态空间与城市功能无缝衔接,打造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宜居环境。丁睿特别提到,成都的麓湖生态城和新川创新科技园是公园城市理念的典范,前者通过水生态修复构建了千亩湖域与湿地景观,后者以“小街区、密路网”的规划实现了产城融合。

 

专题培训:从理论到实践的城市转型探索

转型都市中国城市学院“城市生物多样性:数据、融资、财务和实施”培训由世界资源研究所专家设计并授课,旨在提高参与者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城市规划的能力。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安吉分局局长郑时骏应邀在培训中介绍安吉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与绿色共富协同发展的探索。安吉加强部门联动协作,完成野生动物本底调查;加强保护网络,进行珍稀动物扩繁救助;加强产业融合,促进地方物种成为地标产品等经济化利用。

 

“绿色和繁荣社区”培训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牵头,旨在为城市规划人员和从业者提供应对亚洲城市高人口密度、快速工业化和气候脆弱等发展问题的工具。石家庄市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张琰应邀分享了石家庄市新华区大安舍未来社区的规划经验,介绍了该社区以“城中村改造3.0——打造人文与科技交汇的城市未来社区”为目标,通过强化村庄产业发展、关注就医就业教育等人本需求、引入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技术,打造了“宜业宜居宜家”样板的成功经验。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事务中心祁圻则介绍了北京市气候友好型区域建设案例。在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社区“老幼皆宜”的气候友好社区改造中,在社区层面加装光伏设施、推广垃圾分类、建设渗水地面、雨水井等气候适应设施,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气候友好理念。

 

此外,来自印度本地治里市、维杰亚瓦达市、迈索尔市,马来西亚马六甲市,菲律宾奎松市、达沃市,中国成都市、重庆市、宁波市、天津市、北京市、石家庄市、扬州市、深圳市、广州市、呼和浩特市等城市的代表通过主题演讲和互动讨论等形式分享了各自在城市生物多样性发展和社区治理层面的优秀经验。

绿色繁荣社区合照

 

实地考察:沉浸式体验成都生态与科技的融合

在实地考察环节,与会者共同前往了新川创新科技园麓湖生态城。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不仅是前沿科技的展示窗口,更是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器人社区、打造全周期产业支持体系的实践基地。从守护城市生态的植保无人机、智能清淤的水面割草机器人,生动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融入并优化城市服务与生活体验。

参访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

 

麓湖生态城则展示了其水生态治理的成功案例。通过十余年的科学修复,麓湖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工清水型湖泊,开创了国内城市水生态长效治理的成功实践先例。代表团共同乘船游览湖区,并参访了由破船改造的“小微湿地教育基地”,了解了社区层面通过自然教育等行动推动居民共建绿色家园的实践。

参观麓湖生态城

 

为期三天的中国城市学院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盛宴,更搭建了跨国合作的桥梁。城市的未来取决于今天的行动。全球环境基金第七期转型都市项目通过共享经验、创新工具和持续对话,推动城市迈向更绿色、更包容的世界。

 

了解更多转型都市相关信息,请访问转型都市(UrbanShift)项目主页

全球秘书处
Kaiser-Friedrich-Straße 7, 53113 Bonn, Germany
T: +49-228 / 97 62 99-00
F.+49-228 / 97 62 99-01 Email: www.iclei.org
欧洲
欧洲秘书处
Leopoldring 3, 79098 Freiburg, Germany
www.iclei-europe.org
布鲁塞尔办公室
Av. de Tervuren 35
1040 Bruxelles
Belgium
非洲
Physical address:
3 Knowledge Park
Century City
Cape Town
8001
South Africa
Postal address:
PO Box 5319
Tygervalley
7536
South Africa
africa.iclei.org
北美洲
加拿大办公室
401 Richmond St. W
Studio 204
Toronto, Ontario
M5V 3A8, Canada
www.icleicanada.org
美国办公室
536 Wynkoop St.
Suite 901
Denver, Colorado
USA 80202
www.icleiusa.org
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区秘书处
Eje Central Lázaro Cárdenas 13 Edificio Miguel Abed Piso 5 Oficinas 506 y 507, Alcaldía Cuauhtémoc, Centro 06050 CDMX, México
www.iclei.org.mx
南美洲
南美洲秘书处
Rua Marquês de Itu, 70 - 14º andar Vila Buarque CEP 01223-000 São Paulo, SP, Brasil
South American Secretariat
南亚
南亚秘书处
Ground Floor, NSIC-STP Complex NSIC Bhawan, Okhla Industrial Estate New Delhi – 110020, India
southasia.iclei.org
东亚
东亚秘书处
14/F, Seoul Global Center Building, 38 Jongno, Jongno-gu, Seoul, South Korea (110-110)
eastasia.iclei.org
日本办公室
1-14-2 Nishi-Shimbashi,
Minato-ku
Tokyo, Japan 105-0003
japan.iclei.org
韩国办公室
(10390) 경기도 고양특례시 일산서구 킨텍스로 217-59 사무동 1002호
Korean Office
北京代表处
1209B Diyang Tower No.2 North Road East 3rd Ring, Chaoyang Dist., Beijing 100027, China
Beijing Office
高雄能力建设中心
4F. No.436, Daye N. Rd., Xiaogang Dist., Kaohsiung City 812, Taiwan
Kaohsiung Capacity Center
东南亚
东南亚秘书处
c/o The Manila Observatory 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 Campus Loyola Heights, Quezon City 1101 Manila, Philippines
icleiseas.org
印尼项目办公室
Rasuna Office Park III WO. 06-09 Komplek Rasuna Epicentrum Jl. Taman Rasuna Selatan, Kuningan DKI Jakarta, 12960, Indonesia
大洋洲
大洋洲秘书处
level 8/225 Bourke Street, Melbourne VIC 3000, Australia
www.icleiocean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