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引入新概念: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为协同并结合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增加资源使用效率和生态平衡,城市和地区正在探索一体化的综合发展方法。 日本政府引入的地域循环共生圈” 概念,为城市和地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基础框架。“地域循环共生圈” 恰好巧妙地呼应了宜可城——低碳、基于自然、循环、韧性和公平以人为本的五个发展途径 。

在 12 月 10 日卡托维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日本角的框架下,日本环境省和宜可城共同主办了“城市和地区的低碳化时代:在地化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地域循环共生圈“环节。会议由宜可城全球秘书长 Gino van Begin 主持,聚集了来自各级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共同探讨日本城市如何将低碳化、增加资源效率和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协同融合,并展示了各级政府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和举措。由此下载完整议程。由此下载完整议程。

日本环境省地球环境审议官高桥康夫(Yasuo Takahashi)在开幕词中强调,环境政策和经济发展彼此并不相斥,而是可以共存共荣作为相互支持的驱动力量。日本的 “循环和生态经济”—— 2018 年日本第五次基本环境计画中所称的 “地域循环共生圈”——正反映了日本将以”循环和生态经济”作为国家环境政策总指导,持续追求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与和谐。城市和地区将受益于采行低碳、增进资源效率、促进生态环境与人类和谐共存的理念。

波兰环境部副部长 Sławomir Mazurek 分享了欧洲投资和中小企业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成功案例。 他认为《巴黎协定》 所订立的明确目标,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探索循环概念并将其纳入主流政策奠定了良好基础。波兰在当地社区致力于材料回收和可再生能源的同时,由城市积极就绿色基础设施和创新自然解决方案采取行动,并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的生态平衡纳入考量。Mazurek 认为卡托维兹是展示市民、自然环境、创新技术之间平衡的良好案例,且可展示我们有潜力为下一代留下更好的环境。

 

2.jpg

 

日本“地域循环圈”概念

“地域循环圈” 是一个结合低碳社会发展、资源循环与生态自然和谐三个概念的综合性观点。此概念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日本地球環境戦略研究機関主席理事長武内和彦博士(Kazuhiko Takeuchi)在会议中简要介绍了这个概念自 2008 年起在日本的发展历程。当时的日本政府认知到物质资源流通与地理区位距离远近间的关系,因此提出了 “循环型社会”的概念。随着进一步认识城市乡村协力合作、人与自然共存的重要性,日本政府后又于生物多样性国家战略(2012-2020)中提出由生态系统服务连接的韧性社会——“自然共生圈” 概念 。2018 年,日本政府再次统筹修订其环境战略,在环境政策中引入更完整且同时强调包含地球边界条件 (planetary boundaries)、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包容性社会发展的“地域循环圈”概念。

“地域循环圈” 是一个全面性的概念,可在不同层级的政府单位实践。它鼓励多层级治理;多方与学术界、非政府组织、企业等相关利益者筹建伙伴关系;强调城市和农村地区通过自然资源所提供的服务重新建立联系,如由自然界提供人类生存所需的食物系统、河流和森林;着重城市和区域于物质和能源的自给能力;强调人类社会通过社会经济系统支持并维护自然界的运作。

通过采行 “地域循环圈” 的核心价值观,区域、城市和社区将发展健壮且富有韧性的社会,各个地区内各种资源流通,展现独特的特点和力量,实现与周边地区的协同交流和互利共生。

 

日本“地域循环圈”的实践

长野县

作为日本可持续发展未来城市(SDGs Future City)之一,长野县成立了成员包括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学界代表的”地域可持续发展目标联盟(地域 SDGs コンソーシアム)”,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在地化,同时推进 “地域循环圈”。长野县在其发展指导战略 《长野五年计划(2018-2022)》中纳入了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整合环境、经济、社会福利的政策。凭借极具野心的低碳社会和 100% 可再生能源愿景,长野县已为促进城市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转型,制定了多种计划。伊那市等近郊地区的居民与政府皆深刻明白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并根据地方的在地优势和特点,广泛运用农业资源发展生物经济,促进资源在长野县及和邻近地区流通。

长野县副知事中岛惠理特别强调了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对于实现 “地域循环圈”的重要性。通过与宜可城及芬兰城市在绿色循环城市联盟框架下的合作,并藉着 2019 年将于长野县举办 G20 能源转型和全球环境促进可持续增长部长级会议的机会,中岛惠理预计 “地域循环圈” 的概念和实施经验将有助于鼓励全球城市付诸行动,并促使地方政府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伙伴关系,以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东京都板桥区

东京都板桥区是日本在推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域公认的佼佼者。区长坂本健(Takeshi Sakamoto)分享了该区在教育系统中引入可持续发展和 “地域循环圈” 的经验,他表示,人力资源和下一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要素,并强调该区的工作重点聚焦于生物多样性、减少浪费、智慧城市等以及在不同教育体系中强调各概念彼此之间和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联。另外,坂本区长特别介绍了该区和马来西亚就环境教育展开的学生交流项目,彰显 “全球思考和在地行动” 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十年,板桥区怀抱了具有野心的愿景:成为一座将人、环境和未来联结一体的智慧城市。为实现这个目标,板桥区将继续通过提升能源效率、减少废物、垃圾分类、善用创新技术等措施,努力减少碳排放并提高循环利用率。

横滨市

为实现 2050 年达成城市碳中和的目标,日本可持续发展未来城市中 (SDGs Future City)的横滨市,特别根据《IPCC 1.5 度特别报告》修订了该市的气候变化政策计划。 此外,横滨市也着眼于通过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 “地域循环圈”,达到城市与乡村地区发展一体化,并维持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平衡。

横滨市副市长小林一美 (Kazumi Kobayashi)进一步说明,为实现上述愿景,横滨市制定了详细的实用战略,量化 2020 和 2030 年的碳排放目标,并制定了包括实践循环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八组基本政策和 135 项措施。

作为 2018 年世界循环经济论坛的东道主,横滨市认可与其他地方政府进行国际合作和经验分享的重要性。2019 年,横滨市将建立可持续发展目标设计中心,扩大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为“零碳横滨”奠定坚实的基础。

 

循环城市在欧洲

德国波恩市

波恩市市长兼宜可城主席 Ashok Sridharan 分享了波恩市采用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方法,建立的首个结合现有政策与该市 2030 年城市议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循环城市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在德国的法律框架下,波恩市通过与地方政府、社区和企业的协同合作,致力于在生产、消费和回收层面实践资源循环。

波恩市将废物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和发电厂逸散的蒸汽转换为能源,同时降低碳排放并提高能源效率。在减少浪费方面,波恩市也建立了供居民交换物品的交换平台。而当地社区和企业也设立了修理咖啡馆,通过推动升级再造和可持续生产实践循环城市。

芬兰图库市

作为欧洲循环经济的先驱之一,芬兰于 2016 年发布了国家循环经济路线图,为城市和地区在地方发展计划中采取可持续发展和循环行动奠定了基础。

与前述分享的日本城市类似,位于芬兰的图库市已经制定了将在 2029 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在 2040 年成为一个资源智慧城市。为了实现愿景,气候、环境政策和可持续发展主任 Risto Veivo 强调,通过将循环经济实践引入并主流化,城市和乡村地区能够透过共同合作而从中受益。他并介绍了采用水—食物—能源关系概念的污水处理厂例子,这个实践为图库邻近的九个城市的气候适应、减缓、生态平衡和能源效率等都做出了贡献。

图库市积极参与并与宜可城共同推动绿色循环城市联盟。怀着与世界各地其他城市合作和相互学习的热情,图库市热衷于和其他城市伙伴分享可持续发展和循环转型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中国方面的见解

中国的循环经济概念最先通过 “十一五” 规划(2006-2010)正式引入,聚焦在企业和工业园区内达成闭环的重要性。城市在“十二五” 规划(2011-2015)中被认为是循环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与实践者,并有一百多座城市被选为循环城市试点。近期的“十三五”规划(2016-2020)则进一步将循环经济的实践细化到特定部门。目前中国已有 46 个城市被指定为实施垃圾分类的试点城市。

宜可城东亚秘书处项目经理刘敏智分享了他多年来与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的经验,以及对于中国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观察。他表示,现阶段中国的循环经济实践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和废弃物管理层面,但忽略了循环经济与生态领域、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当前中国城市和地区已逐渐意识到循环经济在技术开发和创新方面的潜力,以及对实践具有协同益处的全面一体化循环转型——特别是对水、土壤、空气等自然环境所面临严重污染的助益。

在上述城市的大力支持下,宜可城着手筹备了绿色循环城市联盟,旨在促进城市和地区间循环城市的国际合作。有鉴于欧盟与中国、芬兰与日本分别展示了在循环经济议题上加强国家间合作的决心,宜可城作为拥有与全球 1,500 多个地方政府合作经验的城市网络,期许绿色循环城市联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并通过多层次治理和国际合,助力推动循环城市和 “地域循环圈” 。

 

全球秘书处
Kaiser-Friedrich-Straße 7, 53113 Bonn, Germany
T: +49-228 / 97 62 99-00
F.+49-228 / 97 62 99-01 Email: www.iclei.org
欧洲
欧洲秘书处
Leopoldring 3, 79098 Freiburg, Germany
www.iclei-europe.org
布鲁塞尔办公室
Av. de Tervuren 35
1040 Bruxelles
Belgium
非洲
Physical address:
3 Knowledge Park
Century City
Cape Town
8001
South Africa
Postal address:
PO Box 5319
Tygervalley
7536
South Africa
africa.iclei.org
北美洲
加拿大办公室
401 Richmond St. W
Studio 204
Toronto, Ontario
M5V 3A8, Canada
www.icleicanada.org
美国办公室
536 Wynkoop St.
Suite 901
Denver, Colorado
USA 80202
www.icleiusa.org
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区秘书处
Eje Central Lázaro Cárdenas 13 Edificio Miguel Abed Piso 5 Oficinas 506 y 507, Alcaldía Cuauhtémoc, Centro 06050 CDMX, México
www.iclei.org.mx
南美洲
南美洲秘书处
Rua Marquês de Itu, 70 - 14º andar Vila Buarque CEP 01223-000 São Paulo, SP, Brasil
South American Secretariat
南亚
南亚秘书处
Ground Floor, NSIC-STP Complex NSIC Bhawan, Okhla Industrial Estate New Delhi – 110020, India
southasia.iclei.org
东亚
东亚秘书处
14/F, Seoul Global Center Building, 38 Jongno, Jongno-gu, Seoul, South Korea (110-110)
eastasia.iclei.org
日本办公室
1-14-2 Nishi-Shimbashi,
Minato-ku
Tokyo, Japan 105-0003
japan.iclei.org
韩国办公室
(10390) 경기도 고양특례시 일산서구 킨텍스로 217-59 사무동 1002호
Korean Office
北京代表处
1209B Diyang Tower No.2 North Road East 3rd Ring, Chaoyang Dist., Beijing 100027, China
Beijing Office
高雄能力建设中心
4F. No.436, Daye N. Rd., Xiaogang Dist., Kaohsiung City 812, Taiwan
Kaohsiung Capacity Center
东南亚
东南亚秘书处
c/o The Manila Observatory 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 Campus Loyola Heights, Quezon City 1101 Manila, Philippines
icleiseas.org
印尼项目办公室
Rasuna Office Park III WO. 06-09 Komplek Rasuna Epicentrum Jl. Taman Rasuna Selatan, Kuningan DKI Jakarta, 12960, Indonesia
大洋洲
大洋洲秘书处
level 8/225 Bourke Street, Melbourne VIC 3000, Australia
www.icleiocean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