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城市与自然共生”项目
由欧盟地平线 2020 框架下的“连接自然”(Connecting Nature)和“智在城市”(CLEVER Cities)项目联合实施的“城市与自然共生”系列培训,主要通过线上研讨会,为全球实践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的先锋提供交流经验的平台,以促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理念和原则,更好地纳入城市发展的政策、空间规划和可持续管理中。
继 2020 年 11 月正式启动后,首期培训于 2021 年 6 月 30 日举行,以“认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城市与自然共生’项目”为题,由宜可城东亚秘书处北京代表处项目官员杨春桃,首先介绍了“城市与自然共生”项目的背景、愿景、开展形式和其包含了七大步骤的方法学。作为一个促进能力建设和经验交流的项目,“自然与城市共生”旨在提升世界各地地方政府利用大自然的无限潜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方法学更是基于此愿景开发而成,并通过举办系列培训为中外城市提供互通经验的平台。
接着,作为“连接自然”项目代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连接自然”项目高级别咨询委员会主席 Marcus Collier 从多个维度介绍了该项目的要旨。“连接自然”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视为帮助城市减轻气候压力和提升韧性的方案,通过开发如“城市与自然共生”方法学等指南工具,以及创新融资、商业模式,为城市提供相关技术和平台支持。另外,他还提到,在建设韧性城市的过程中应采用综合性策略,在宣扬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理念与应用的同时,不该排斥与新科学技术手段的结合。
德国汉堡市政府“智在城市”项目协调官 Martin Krekeler 分享了“智在城市”项目,以促进城市更新为出发点,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用于应对提升城市社区凝聚力、改善噪音污染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挑战的实际案例。例如,汉堡市的绿色廊道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户外运动的空间,增强社区邻里的交流,还提升了社区的安全性。而在米兰火车站开展的绿墙工程,在有效降低车站噪音污染的同时,也为夏季带来更温和的微气候。他以伦敦的一个居民委员会为例,强调城市在规划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时,应尽可能使居民成为规划和实施的主体,从而打造出真正满足市民需求的城市绿色空间。
最后,上海市长宁区城市更新和低碳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冒勤则分享了该市首座生境花园的建造经验和项目成效。他表示,有别于一般社区花园,虹旭生境花园项目在重新激活城市荒废、消极空间的同时,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创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享的空间,大幅提升了社区的宜居性。值得一提的是,长宁区户籍人口中有超过 41% 为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虹旭生境花园等绿色公共空间的增加,正有助于提升社区凝聚力,对依赖社区邻里生活的老年居民大有裨益。
在讨论与问答环节中,与会嘉宾就下列六个重点分享了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如何在城市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项目中,实现多方和公众参与
Krekeler 表示,欧洲城市也面临着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项目中,实现多方和公众参与的挑战。“智在城市”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最常采用的方式是举办“变革理论”(Theory of Change)研讨会,邀请公众自由分享他们对城市和社区未来的想象,并引导他们一同回顾当下,从而制定出展望未来的路线图。但他也强调,在面对不同受众时,应适时调整引导公众参与的方式,并在过程中留意公众所展现的期待,以确保讨论聚焦在既定的框架和议题范围内。
对此,冒勤主任则认为,公众参与在中国仍是相对新颖的议题。他表示,虹旭生境花园的建设过程,主要是由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牵头,并组织了多方力量的参与。接下来,长宁区将就生境花园项目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性网络,让民间组织、自然教育机构、学校、企业和居民参与其中。一方面为生境花园运营注入来自多方的人力和资源(如,政府主导的“绿化教育”资金可投入种子和栽培指导),另一方面,则充分挖潜生境花园的惠益,实现多方共享(如,为区内中小学提供生物多样性教育场地)。最后,长宁区还将成立经验交流网络平台,让有生境花园的小区有机会分享管护和利用生境花园的最佳做法——使“多方参与”贯穿项目的完整生命周期。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衡量与评估
Collier 表示,为城市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项目开展评估是至关重要的,否则难以证明其成效,更无法吸引资金投入。对此,他鼓励与会者参考欧盟今年五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影响评估:实践者指南》(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Nature-based Solutions: 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并强调,没有任何一套指标能够完完全全地从一个城市照搬到另一座城市去使用。
另外,Collier 还补充介绍了两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协助城市提升韧性的案例。为应对洪涝和干旱等两大威胁,澳洲墨尔本市动员了市民,大量种植树木。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绿植逐渐成长茁壮,它们不仅已有效协助了城市降温,更绿化了环境,并改善了城市的空气质量。这也为提升城市的健康和经济指标作出贡献,因为舒适宜人的环境吸引人们外出,从而也带动了商业活动。而为增强河道应对季节性降雨的蓄洪能力,伦敦和巴黎皆开展了河道清洁整治工作。这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生境栖息地,另一方面,也为居民提供了休闲游憩的绿色空间。在新冠疫情期间,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为市民提供的疗愈作用更为显著。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项目的可持续性
冒勤主任表示,虹旭生境花园在建设之初就已将长期维护和管理工作纳入规划。在建设过程中,虹旭生境花园采取了“轻维护”的思路,选择以黄沙、树皮等自然透水型的地面材料,取代硬质路面;普通设施的日常维护交由各社区约十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负责定期浇水和种植,以及简单的物候与动物监测等工作。长宁区接下来将成立一个包含多方参与者的广泛支撑网络,以解决种子等物料的持续投入问题。这三方面构成了生境花园项目的轻维护体系——日常维护由社区自组织负责,而大规模的休整则由政府提供支持。
Krekeler 有感欧洲城市也面临着相似问题,并也采取了“轻维护”举措等相似策略,通过广泛动员公众参与,营造社区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另外,与会嘉宾还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企业参与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项目的资金机制
欧盟“地平线 2020”计划框架下,已有许多项目投入研究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资金机制的相关问题。例如,“连接自然”项目的其中一个板块即为“企业平台”(Enterprise Platform)。Collier 进一步表示,近年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领域的资金投入总体趋势向好,来自银行的投资也逐年增加。但他认为,商业必须与自然共赢才能达成可持续性——不仅投入的资金应对自然有益,增强后的自然也应为提升商业韧性作出贡献。
Collier 指出,现阶段最大的难处在于,自然带来的效益大多是无形的。例如,更清洁的空气和水资源,以及随之提升的居民健康水平(意味着医疗支出缩减)等皆较难衡量。但难以计算的投入产出比,却可能打击资金投入的积极性。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项目的相关国家政策环境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城市生态保护的重视,并基于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自然禀赋不足的特性,出台了许多规划控制要求,其中包含规划必须先定案,才能投入资金。冒勤主任分享,由于先前经验不足,多数城市仅能摸着石头过河,但所幸城市间可相互借鉴彼此的经验。例如,深圳也在开展生境花园项目,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其中一项政策是由政府支持项目设计费用,并由小区自筹建设费用。上海有意借鉴深圳市的作法,并建立相应机制。
最后,与会嘉宾也分别就中欧城市能够在那些方面加强交流,分享了他们各自的想法。冒勤主任非常乐意与欧洲和世界其它地区开展交流,特别是就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具体做法等层面;Collier 希望了解在中国巨大的人口和城市规模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项目在大尺度层面上的政策、决心和实施经验;而 Krekeler 则认为在项目管理的层面,各国城市都有许多经验值得彼此相互借鉴。
———
“城市与自然共生”(UrbanByNature)是一个能力建设和经验交流项目,旨在提升世界各地地方政府利用大自然的无限潜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中国,此项目由欧盟“地平线 2020”创新科研框架下的两个姐妹项目“连接自然”和“智在城市”联合实施,并由“自然城市平台”(CitiesWithNature)提供支持。另外,项目还在巴西、中国、韩国和高加索地区实施。由此观看本系列培训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