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生活 • 公园城市:中欧城市交流疫情后可持续发展方向
7 月 8 日,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中国成都市人民政府、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共同主办了“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云端研讨会。来自中国成都、武汉、德国汉堡、苏格兰格拉斯哥、奥地利维也纳和希腊雅典的地方政府代表,在研讨会上分享了中国和欧洲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站在全球抗疫行动的最前线,城市所采取的对策和所衍生出的新诉求。
会议吸引了超过 200 位中外嘉宾参与,聚焦探讨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城市如何持续开展打造可持续宜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营造健康宜居生活。会上,成都市常务副市长谢瑞武发布了该市在“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框架下,牵头执行的宜居城市专题倡议。该倡议旨在强化联盟城市间的联系,共享经验和实践案例,找寻应对城市发展挑战的解决方案。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 Gauden Galea 指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意识到,还有许多城市尚未达到宜居的标准,亟需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建立具有韧性的卫生系统;而联合国驻华办事处对开发计划署副驻地代表 Devanand Ramiah 则提到,贫富差距是城市在应对疫情时的一大挑战。如何通过改善空间规划应对社会中的不平等,将是城市在疫情趋缓之后,需面临的问题。
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全球秘书处长 Gino van Begin 则进一步表示,“疫情在世界各地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影响,更凸显了卫生体系的脆弱性。但疫情期间人类活动的骤减,却也使人们有机会体验少了废弃物和空气污染的城市生活,并恢复周边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宜可城在全球各地支持城市和区域推动系统性变革,建立以人为本、基于自然基础且具韧性的宜居城市,从而实践可持续发展目标。不少宜可城网络中的城市,更已着手致力于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融入城市规划中,在维护地方生态系统的同时,增强城市的恢复能力,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苏格兰格拉斯哥 / 照片:格拉斯哥市议会
例如,第 26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主办城市苏格兰格拉斯哥,已将自然视为城市发展的关键一环。该市不仅积极参与欧盟地平线 2020 项目“连结自然” Connecting Nature,更计划开展区域测绘,结合城市的空间数据,找寻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城市提升宜居、可持续与韧性。
格拉斯哥市议会发展规划主管 Gillian Dick 特别藉此机会,分享了传染性疾病防治在该市的城市规划转型历程中扮演的角色。十九世纪中期一场严重的流行病,促使当局出台了第一套公共卫生法案,旨在改变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敦促政府指导设计生活空间;二十世纪初,随着战争和西班牙流感疫情先后爆发,当局则意识到过分拥挤的居住空间,有害人体健康;而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贫富差距直接反映在居民的生活和医疗环境上,则又激起了另一波关于城市和社区规划的讨论。
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格拉斯哥重新检视该市现有的空间布局,是否足以采取应对举措,并确保市民在社交隔离和出行限制下,仍能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绿色环境和屋顶花园。随着疫情逐渐趋缓,如何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为市民提供更高质量的出行与生活空间,也是该市接下来将持续面对的议题。
德国汉堡市 / 照片:汉堡联邦州议会
在欧盟地平线 2020 框架下牵头启动“智在城市” CLEVER Cities 项目的德国城市汉堡,同样也致力于从传统生态系统保护的模式,转向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包容性。汉堡联邦州议会项目主管 Martin Krekeler 以该市的社区花园为例,强调智慧城市项目应采取以当地为主体的小规模维护举措,并将这些措施铺张到整个城市,极大化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他强调,“长期战略可使小而美的解决方案,汇聚成更庞大的影响力。”
全球气候变化对汉堡市造成的直接影响,是更高的降雨量。为避免大量涌入河川的雨水,蔓延至城区内引发洪灾,汉堡市也在社区层级积极推进绿色屋顶项目,暂缓屋面多余的雨水径流,同时达到建筑节能与城市绿化的成效。而在绿色屋顶举办的各式园艺活动,更提供了促进市民参与、强化凝聚力的绝佳场域。另外,汉堡市也加强了防洪整治工作,为横贯全市的易北河(Elbe)河道提供更多储存雨水的空间,并在周围地区种植小麦净化水源,同时美化环境。如今,河道沿岸的各种绿色基础设施,更已成为市民和游客重要的休憩空间。
事实上,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日复一日,在各个面向消耗并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全球各地的城市居民皆已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他们对自然的需求。而这更凸显出公园、花园等具备大自然元素的绿色空间,在建设宜居城市中的重要性。但新加坡著名城市规划大师刘太格也不忘提醒与会者“花园城市不是绿化面积越大越好,而是应配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生态,并基于市民的需求,打造大小适宜、地点便捷的绿化带和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