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成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中国地方政府积极提升韧性

中国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2019 年,中国主要经历了洪涝、台风、干旱、地震、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造成约十分之一的人口受影响和 3270.9 亿元直接经济损失。其气象局去年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指出,随着气候系统持续变暖,频率增高、强度增大的极端天气和气候风险,已成为中国城市的一大关键挑战。而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建立公共安全体系,优化应急能力和资源,中国国务院已在 2018 年的机构改革方案中,特别将 13 个相关部门重整为应急管理部,旨在指导各地区的相关部门按照国家规范,在地方层面推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演练。

应急管理部成立之后牵头的首个重大项目,即为推进实施国务院于 2019 年 12 月印发的《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与管理》,鼓励城市召集相关部门开展工作,争取获得示范城市命名的机会。

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每年定期举行评价命名工作。欲申请参评的城市必须先根据《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细则》要求,就源头治理风险防控监督管理保障能力应急救援安全状况等六大项、47 个具体指标进行自评。城市必须在 100 分制的自我评价中取得至少 90 分,并提出相关改善行动计划,才可正式向省级部门提出参评申请。通过省级复核后,再由设置于应急管理部内的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进行最终评议。

示范城市的评价和管理工作采取了由中央政府部门牵头,自上而下鼓励城市参与的模式。对于城市而言,自评打分的过程实际上有助于地方政府重新检视其管辖范围的安全隐患,就发现的问题作出改善,逐渐由减少灾害损失转向降低灾害风险,从而提升城市整体的安全性与韧性。而在获得命名之后,城市也仍需按国家规定持续强化安全发展的相关工作,并于三年后接受复评。

例如,饱受地震、洪水、热浪和干旱等挑战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已于 2019 年获得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的命名。该市的所有市政部门在应急管理局的牵头之下,共同完成了对当地各领域的灾害风险评估,确定包括能源、水务、危险化学品、交通等 12 个重点关注行业和先行试点区块。为持续向成为低碳、韧性城市的目标迈进,成都市于 2020 年初参加了宜可城和联合国减灾战略署共同为其量身定制的韧性能力建设培训。

 

Chengdu_Pixabay_sixbabywen.jpg
中国成都市 / 照片:Pixabay

 

另外还有许多城市正全力争取成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西安市现阶段聚焦关注重大风险隐患,深化重点行业领域的专项整治,推动应急管理基础建设,并加速形成市、区/县、镇/街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广州市已通过两次城市自评和一次第三方评价,整理出该市在评估中失分的领域,并将按评估结果制定问题整改方案。南京市则已在自评环节取得足够分数,并组织了专家咨询团队评估其重点创建工作,预计将于七月份进入申请流程第二阶段的省级复核。重庆市、沈阳市、深圳市等城市也加紧脚步,着手部署制定相关工作计划。

由中国国务院牵头执行的安全发展城市评价与管理工作,虽然主要聚焦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的城市发展体系建设,但其《评价细则》所涵盖的指标内容,实际上与联合国减灾战略署所提出的十项城市韧性要素有不少相似处。例如,两者皆包含了对城市数据采集、辨识和评估灾害风险、建立综合应用平台、制定灾难应对计划、提升公众意识和参与等工作的评价。

 

Nanjin_Pixabay_Aneun_9.jpg
南京市 / 照片:Pixabay

 

不过,由联合国减灾战略署所开发的“城市灾害韧性记分卡”另外还纳入了对融资计划、储备应急资金、保险等有助于城市梳理其御灾财务能力的指标,以及有关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服务保护,与跨界环境问题的评价。

事实上,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加剧所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已严重危害了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众多国际组织、各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皆已开始在城市韧性的概念下,关注综合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与防灾减灾。

其中,融资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一直是国际上韧性城市建设领域——如宜可城韧性城市全球大会——高度关注的主题。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研究和实际案例证明,城市和其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不仅可助力缓解气候变化,更可为城市在面对灾害时提供天然的缓冲和保护,世界各地已有不少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来增强韧性。

因此,宜可城东亚秘书处多年来与联合国减灾战略署东北亚办事处和全球教育培训研究所(UNDRR ONEA-GETI)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将国际相关资源进行本地化,并为中国城市组织能力建设培训,协助他们吸收借鉴国际经验,并在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与韧性的同时,为国家安全发展的工作作出贡献。

2020 年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反映出公共卫生系统也应是安全和韧性城市建设中亟待提升的领域。如何在提高气候变化适应性的同时强化公共卫生系统的韧性,已成为不少城市当前关注的重点。因此,宜可城和联合国减灾战略署正在规划于下半季度,为中国城市举办公共卫生系统和城市综合韧性网络研讨会。

 

全球秘书处
Kaiser-Friedrich-Straße 7, 53113 Bonn, Germany
T: +49-228 / 97 62 99-00
F.+49-228 / 97 62 99-01 Email: www.iclei.org
欧洲
欧洲秘书处
Leopoldring 3, 79098 Freiburg, Germany
www.iclei-europe.org
布鲁塞尔办公室
Av. de Tervuren 35
1040 Bruxelles
Belgium
非洲
Physical address:
3 Knowledge Park
Century City
Cape Town
8001
South Africa
Postal address:
PO Box 5319
Tygervalley
7536
South Africa
africa.iclei.org
北美洲
加拿大办公室
401 Richmond St. W
Studio 204
Toronto, Ontario
M5V 3A8, Canada
www.icleicanada.org
美国办公室
536 Wynkoop St.
Suite 901
Denver, Colorado
USA 80202
www.icleiusa.org
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区秘书处
Eje Central Lázaro Cárdenas 13 Edificio Miguel Abed Piso 5 Oficinas 506 y 507, Alcaldía Cuauhtémoc, Centro 06050 CDMX, México
www.iclei.org.mx
南美洲
南美洲秘书处
Rua Marquês de Itu, 70 - 14º andar Vila Buarque CEP 01223-000 São Paulo, SP, Brasil
South American Secretariat
南亚
南亚秘书处
Ground Floor, NSIC-STP Complex NSIC Bhawan, Okhla Industrial Estate New Delhi – 110020, India
southasia.iclei.org
东亚
东亚秘书处
14/F, Seoul Global Center Building, 38 Jongno, Jongno-gu, Seoul, South Korea (110-110)
eastasia.iclei.org
日本办公室
1-14-2 Nishi-Shimbashi,
Minato-ku
Tokyo, Japan 105-0003
japan.iclei.org
韩国办公室
(10390) 경기도 고양특례시 일산서구 킨텍스로 217-59 사무동 1002호
Korean Office
北京代表处
1209B Diyang Tower No.2 North Road East 3rd Ring, Chaoyang Dist., Beijing 100027, China
Beijing Office
高雄能力建设中心
4F. No.436, Daye N. Rd., Xiaogang Dist., Kaohsiung City 812, Taiwan
Kaohsiung Capacity Center
东南亚
东南亚秘书处
c/o The Manila Observatory 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 Campus Loyola Heights, Quezon City 1101 Manila, Philippines
icleiseas.org
印尼项目办公室
Rasuna Office Park III WO. 06-09 Komplek Rasuna Epicentrum Jl. Taman Rasuna Selatan, Kuningan DKI Jakarta, 12960, Indonesia
大洋洲
大洋洲秘书处
level 8/225 Bourke Street, Melbourne VIC 3000, Australia
www.icleiocean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