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验:借助循环经济举措 实现零碳目标
在城市和地区采取气候行动已是全球趋势。过去数年间,越来越多城市和地区已陆续开始将发展循环经济,视为实现净零排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手段。
有些观点认为,循环经济的概念仅适用于实际的产品和物质。但事实上,它也可体现在可再生能源规划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上,甚至是激发思维模式的变革。近年来,城市以激发社会活力为目标,结合循环经济再设计(redesign)、再利用(reuse)、再修复(repair)、再制造(remanufacture)、再回收(recycle)、再恢复(recover)概念的低碳行动,已在日本境内刮起旋风。
提高资源效率:就地生产 就地消费
富山市经研究发现,太阳能、小规模水力发电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可助力该市达成“就地生产、就地消费”的目标。该市的模范低碳农庄(Low Carbon Farming Village Model)将混合可再生能源用于驱动农业机械和温室;农庄所生产的蔬菜和农作物则提供给当地的学校和社会福利机构,同时提升居民对当地资源和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
而为减少餐厨废弃物,提升资源效率,山口县政府则携手当地的超级市场、家禽饲料制造业者、消费者和养鸡场,在详细追踪餐厨废弃物来源和总量、评估再利用者的容纳能力、收集清运所需要的时间和相关成本,以及充分考虑商家的地理位置后,共同制定了高效的餐厨废弃物回收系统。垃圾车将沿规划路线至各商家收集而来的餐厨废弃物,送往制造厂加工制成家禽饲料,用于饲养蛋鸡;而养鸡场出产的鸡蛋则往超级市场贩售给消费者。过程中,餐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以及动线妥善规划且高效出动的回收车,皆为山口县的温室气体减排作出了贡献。
区域合作:提升可再生能源效率
能源消费是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但多数城市却难以单靠当地生产的可再生能源,维持城市的运作。特别是在经历了 2011 年大地震和海啸引发的福岛核电站反应堆融化泄漏事故之后,日本社会不仅始终难以突破碳锁定效应的困境,甚至对化石燃料产生了更高的依赖性。
然而,日本城市并未被动地等待指示,而是选择以‘再设计’的方式,探索运用当地可再生能源,维持城市系统运作的可能性。
不同于传统的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站,循环经济举措不仅寻求善用可再生能源,更强调通过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可持续经济,以激发社会活力。例如,通过重新设计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模式,加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和匮乏地区间的联系,可有效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助力城市朝零碳的目标迈进。
拥有丰富水电资源——特别是来自春季融化雪水——的长野县,通过跨区域合作项目,将当地生产的水电贩售给位于东京世田谷区的幼儿园,并将项目收益再次投入当地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开发。
世田谷区是东京都特别行政区中面积第二大、人口数最多的行政区。当地的电力需求庞大,可再生能源资源却十分有限。在与长野县的跨区域合作框架下,世田谷区的 42 座幼儿园通过丸红新电力株式会社(Marubeni Power Retail Cooperation)和其协力厂商 Minden 购买长野县高远水电站(Takato Dam)和奥裾花水电站(Okususobana Dam)生产的水电。不仅如此,幼儿园的学童更有机会实地参访位于长野县的水力发电厂,认识他们所使用的电力的生产过程。
长野县高远水库(左)的水电,送往东京世田谷区 / 照片:Qurren(左)和 YolanC
日本第二大城横滨市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为尽早实现成为零碳城市的目标,横滨市与日本东北地区 12 个具备高可再生能源潜力的县市保持着密切合作。这些地区的可再生能源潜力是横滨市能源需求的四倍。跨区域的合作,不仅为横滨市的脱碳目标作出重大贡献,更有助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治理再设计:更好的表现 更广的参与
日本的地方政府通过包含了企业和居民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合作网络,推进落实“地域循环共生圈”理念。这样的合作机制,实际上是通过‘再设计’治理方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京都市的人口中约 10% 为大学生。因此,京都市政府与大学院校的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发展该市的零碳生活情景,以及水-能源-食物链接(water-energy-food nexus)的可持续规划利用。由市政府发起的的“Do you Kyoto?”倡议,旨在将社会凝聚力转化为创意行动,以提升公众参与度;而由非盈利机构、非政府组织、学校、企业和当地社区发起的“生态学区(Eco School District)”倡议,则是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倡议鼓励关系密切、互动频繁的地方学区参与自愿性的循环和低碳行动。比如,鼓励学区内的家庭引入生物堆肥、绿色植物墙等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助于实践“地域循环共生圈”的理念。生态学区的代表更有机会在该市的气候变化委员会(Kyoto Climate Change Committee)中取得席次。该委员会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实践者、企业代表、环境团体和一般市民大众共同组成。
左:京都市社会倡议标志 照片:京都市 / 右:京都市环境保全活动推进协会举办生态学区活动 照片:KEAA
“废物资源化”是时下循环经济领域最火的词汇。在线性经济模式中,不仅是物质材料,时间、人力资源和空间都很可能遭到浪费。留意到人们可能在无意中造成各种形式的浪费,富山市设置了覆盖全市 98% 住宅区域的传感网络,以支持实践“地域循环共生圈”的理念。
富山市在全市 100 多所学校设置的通信系统,可及时收集汇总并传递大众运输用量、灌溉用水监测、积雪深度等数据资料,供当局参考并适时采取应对举措。例如,铲雪车队可更高效地将精力投入积雪深度逼近或已达警戒线的地区,尽可能节省不必要的燃料、时间和人力资源损失。
日本的案例显示了地方政府在为实现零碳目标,携手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地域循环共生圈”的领导力。通过重新设计现有的治理与合作机制,强化整合不同经济体、当地社区和自然环境,日本地方政府正逐渐在各领域主流化“地域循环共生圈”的理念。
截至 2020 年 5 月,日本已有 91 个 城市/都道府县正式承诺将在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其中包括京都市、横滨市、富山市和长野县。虽然各城市和地区皆采取了不同行动,但这些案例无疑正在向世界传递同一个讯息——循环经济可有效助力实现零碳目标。
鸣谢下列日本地方政府代表提供宝贵资讯:
– 横滨市温暖化対策統括本部長药师寺(Eriko Yakushiji)
– 长野县环境部可持续能源政策课企画兼副课长兼环境管理主任室贺莊一郎(Soichiro Muroga)
– 京都市環境政策局環境企画部長下間健之(Takeshi Shimotsuma)
– 富山市企画管理与城市韧性部未来战略企画总监山添俊之(Toshiyuki Yamazoe)
阅读原文 / 原文刊于宜可城东亚秘书处绿色循环城市联盟电子报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