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合作促进绿色生活 创建宜居的城乡地区
截至当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 60%,远高过全球平均水平的 55%。随着中国进入新型城镇化的阶段,各地的发展也不再仅重视城市人口的比例,而是更加关注城镇化的质量。
工业、生产和各种人类活动,使城市地区不仅成为能源消耗主体,更是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占超过全球总量的 75%。但与此同时,城市也是孕育各种创新技术和政策的摇篮,可为各种发展挑战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因此,城市应被视为全球应对生活消费化的关键阵地。高质量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间的相关性,特别强调了优质的城市化进程、创造就业、提高生活质量,以及与绿色生活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将可持续发展与国家气候目标相结合,正可为城市和地区提供更绿色、更高质量的生活。
在此背景下,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以下简称“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签署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和《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行动计划》两份文件,并将“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作为持续深化双方合作的重要年度会议,推进“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合作计划的落地实施。
2021 年 10 月 26-27 日,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联合国人居署和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第五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以及“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圆桌会议。在论坛“公园城市迈向碳中和”的主题框架下,主办方也携手宜可城东亚秘书处举办了“绿色生活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分论坛,聚焦探讨通过城乡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可持续性的城乡和社区。通过与会嘉宾的对话,可整理出三项有助于地方政府通过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和低碳转型,推动迈向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一、城乡共构:从区域和县域视角看待城市绿色转型路径
《新城市议程》不仅对可持续发展采纳了全新的理解,更强调了超越行政区域边界的地域职能,以促进各级落实平衡、可持续和综合的城市和地域发展。精心的城市区域和大都市规划,可鼓励不同规模的乡镇县市在城市化带来的聚集效益基础上,促进资源共享和创新,乃至于增进跨地域乡村地区间的互动和协同效益,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和竞争力。
会上,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分享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的纲要》,并在该框架下深度探讨了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迈向低碳城镇发展的整体实力。该地区的城市综合发展规划特别强调了对生态环境和“三农”基础的保护,并结合了中央政府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任务,将经济增长与其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脱钩。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 / 图片:CCUD
在城市层面,昆明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和兰娣展示了该市如何善用区域资源的禀赋和发展条件,在保护好边区的基础上,构建“一核、一带、一网、多点”的健康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并结合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指数,推进迈向低碳能源、生态保护和绿色经济的深度转型。过程中,昆明市不仅在减少碳排放方面有显著成果—— 2020 年的碳排放强度比 2016 年累计下降了 42%,成功达阵云南省目标;当地的空气质量也自 2017 年起连年维持在 98-100% 的优良水平。
德国波恩工业大学 Anke Hagemann 博士则介绍了通过中德合作项目“城乡共构”(Urban-Rural Assembly,简称 URA),来展现可持续城市发展。他强调,城市中心镶嵌在更大范围的辖区内,因此,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和互动至关重要。事实上,联合国人居署也在 2019 年出版的《城乡联系指导原则 》中,将乡村、城郊和城市地区间相互且重复的人员、产品、资金和环境等服务流定义为“城乡联系”(Urban Rural Linkages),并认为城市和周边地区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为进一步理解城乡联系这个错综复杂的概念,城乡共构项目团队尝试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实施了跨学科和参与式的规划过程“Raumbild”,并就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城乡联系,组织了全球性辩论,为城市和相关决策者提供建议。“Raumbild”是一套方法学,旨在协助政策规划者制定战略框架,为城市区域规划和不同层级的相关行政部门提供行动指导方针,以强化跨空间、部门和机构间的合作,从而为不同规模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特别是涉及地方和区域间的问题。接下来,项目团队也将继续探究该方法学的在地化工作,以支持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地区予以应用。
二、在地化《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城乡可持续发展的讨论中,城市和城乡社区在落实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新城市议程》的层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目标 11,即建设包容、安全、有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更重要的是,《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 169 项具体目标中,有 65% 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才可能获得实践。
德国波恩市政府国际事务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局 Stefan Wagner 分享了该市作为德国首个试点城市,于 2016 年参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区域方法项目“(OECD Programme on a Territorial Approach to the SDGs),并于 2019 年出台了该市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综合规划》的经验。该战略结合了地域决策,支持城市和地区实施和监测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实践进程,并通过完善绿色基础设施,推进高质量的城市发展。此外,波恩市也在 2020 年出台了《波恩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自愿陈述报告》,内容包含了详细阐释城市发展方针的 46 项指标体系。
德国埃森市环境交通和体育战略管理部主任 Sebastian Schlect 则展示了该市在过去十年间,通过各种政策手段、经济转型和区域性生态多样性战略,以及《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在地化,有效克服了交通出行、空气质量和污染排放等障碍,使过去饱受污染困扰的工业重镇鲁尔区,摇身成为拥有上千公里河道自然栖息地的欧洲绿色之都,大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福祉。为确保在当地开展的行动可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埃森市特别设计了一套包含 12 项可持续发展指标和 12 个主题目标的综合指标体系,作为各部门在推进相关工作计划和数据蒐集时的依据,以保障执行效率和成果。埃森市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将聚焦舒缓该市南北部地区贫富差距的问题,以及南部地区的洪涝问题。
宜可城东亚秘书处自首尔连线主持分论坛,邀请国际嘉宾在线发言 / 图片:CCUD
三、横跨部门和跨领域解决碳问题:综合城市与企业视角
会上,四位来自私营企业的嘉宾,也各自分享了他们如何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和高端技术,在促成经济增长的同时,不忘追求高质量的发展,为中国迈向实现双碳的目标作出贡献。
碳排放是跨部门的问题,所涉及的工作领域更是广泛而多元。因此,要有效解决碳排放问题,不仅需要市政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更需要公私部门共同探讨如何找出最合适的融资模式和大数据技术,乃至于各部门工作的落地实施,为城市提供新的技术、商业形态、规划和发展路径。
与会的地方政府和企业代表皆认为,政策整合与市场的驱动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需要彼此的对话及合作,更需要具体的最佳实践案例来予以支持。而在沟通的过程中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也有助于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作为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网络,宜可城也积极为各地的地方政府提供与私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利益相关者交流和对话的平台。
与会嘉宾分享私企业部门的观点 / 图片:CCUD
此分论坛的举行,是宜可城东亚秘书处支持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今后,秘书处将持续积极协助中国城市实现《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在地化,并将“城乡共构”项目的经验和启发分享给更多地方政府。
一带一路:《绿色城镇化共识》发布
论坛期间,宜可城东亚秘书处主任兼中国首席代表朱澍也作为“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的核心合作伙伴,受邀出席了以“双碳目标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路径”为主题召开的联盟圆桌会议。会上,他特别分享了宜可城通过其五大路径,支持城市推动基于自然的发展,以及综合性绿色转型,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方向迈进。他强调,城市的绿色低碳转型必须以人为本,从而打造兼具包容性、安全性、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城市和社区。
圆桌会议的与会嘉宾们也一同见证了《绿色城镇化共识》的发布。该文件强调通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发展,促进产城融合,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低碳发展国际合作等六个方面的共识,为“一带一路”的低碳城镇化提供理念引导和措施选择。
宜可城东亚秘书处主席兼中国首席代表朱澍于“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圆桌会议上发言 / 图片:CC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