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整装待发提升城市韧性和减灾能力
2019 年 10 月 31 日至 11 月 1 日,宜可城东亚秘书处携手联合国减灾战略署东北亚办事处和全球教育培训研究所(UNDRR ONEA-GETI),在中国宁波市举办了为期两天的防灾减灾与韧性城市能力建设研讨会。与会成员主要包括该市政府应急管理局、科学技术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公安局、交通局、住房和建设局、水利局等部委的领导和相关人员,以及保险、咨询和房地产等领域私营部门的代表。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宁波,是具有千年悠久历史的港口城市。古代宁波港兴建于西元八世纪,在唐宋时期扮演了海上丝绸之路上三大主要对外贸易港口的要角。2006 年,宁波港与舟山港整并后,更跃升为全球货物吞吐量最高、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2013 年台风菲特登陆福建省后给浙江省带来的持续性强降雨,刷新了该省多个县区的降雨记录。其中,余姚市内降雨量最高峰值达 830 毫米,让该市遭遇了百年来最严重的水患,有高达七成区域浸泡在三米高的洪水中。菲特所造成的巨大损失,让宁波市意识到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和城市韧性的必要和迫切性。作为中国国家试点城市之一,宁波市积极投入发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为支持东北亚城市制定和实施气候适应和减少灾害风险综合计划,宜可城东亚秘书处与联合国减灾战略署东北亚办公室和全球教育培训研究所共同开展合作项目,在 2019-2020 年间为四个中国城市提供能力建设机会。首个培训在宁波举行。
|
|
“适应气候变化与减缓同样重要。 减缓的好处只有在几十年后才会显现出来,但适应措施可以直接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许吟隆教授提示了城市适应目标设定和途径的重要性,并强调,增强城市韧性是减少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有效的方法。
宁波人保财产险部副总经理郑波介绍了宁波市自 2014 年 11 月起正式运行的巨灾保险机制。宁波市是继深圳之后,第二个完成巨灾保险机制的中国试点城市。该机制能够确保救灾过程的公正性,大大减轻了市政府的压力。事实上,83.7% 的受灾户在第三方机构的评估报告中,对宁波市的保险机制做出了正面评价。
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包含了引导市政府与会人员间的互动讨论环节,以及在专家的指导下,应用联合国减灾战略署的“十大城市抗灾力记分卡”和宜可城的“绿色气候城市”方法,重新评估宁波市当前防灾、减灾的能力,以及气候适应性和城市韧性。
宁波市在满分 590 分的联合国减灾署“城市灾害韧性记分卡”评估中获得 504 分。记分卡主要就有关城市韧性的十大基本要素进行评分。虽然这份由与会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共同完成的初步评估结果,还需通过进一步的验证,以确保其可信度,但已充分反映了宁波市在中国国内应急管理领域的领先地位。
分数较低的项目为私营部门的参与度、非家庭保险范围、鉴别跨界重要环境资产,以及雇员的参与度和沟通渠道。
与会者也基于初步评估的结果,共同为宁波市就总体协调与管理、多利益相关方参与、基础设施、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升等层面,制定了目标和相应的行动计划。另外,与会者也一致认为“提升公众对灾害和灾难风险的意识及应对能力”虽是当前宁波最迫切的需求,但同时也是最容易达成的防灾、减灾和城市韧性目标。
本次研讨会让与会者对城市韧性、灾害、风险、适应气候变化及相关行动等主题有了更深度的理解。而通过实际套用记分卡,市政府官员更有机会重新评估宁波在城市韧性和减灾风险领域的优势和劣势,并再次思考各部门的角色和职责,以及跨部门合作的重要性。
参加者对研讨会的评论和建议包括:1)相关术语和概念应有更详细的解释; 2)应进一步就现状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即将开展的行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3)研讨会议程安排可更灵活; 4)更广泛邀请非政府组织,学术界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5)记分卡内容可更符合当地的用语情境和习惯。
此外,与会者也有意进一步学习其他国家和城市提升韧性的先进实践和成功案例,以及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自然缓冲区和生态系统服务等工作。
本系列研讨会 2020 年第一季度将于成都、珠海和重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