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

2001 年,联合国大会决议将 5 月 22 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每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都有相应的主题,以提升人们对生物多样性更广泛的认识。2020 年的主题是“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Our solutions are in nature)”,强调各方团结一致,共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idb-2020-logo-zh-web.png

 

现在,正是人们理性反思,把握时机并做出改变的关键时刻。因为在不久之后,全球将见证:

  1. 2011-2020《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和其20项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执行状况的最终评估;

  2. 过渡至 2021-2030 年的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以及

  3. 2020 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对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支撑作用,进而逐步实现 2050 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2050 Vision of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1][2]

大自然孕育了万物生灵——人类和动植物无时无刻皆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恩惠。美好的自然环境为万物提供了它们赖以为生的水和空气、稳定安全的粮食与药用资源,以及能源供应。但对人类而言,大自然所赋予的馈赠远不止于此——它还提供了有助于改善身心健康的环境和良好的社交空间,让社区形成凝聚力。同时,大自然滋养了人类文明。它激发人们对文化、艺术和设计的审美观与灵感,进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质量提升。

INTERACT-Bio-Graphic-CH-A0-1.jpg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严重打击了各地的经济发展。然而,疫情导致的人类活动骤减,却让自然万物有了自我修复的机会。不少常年饱受空气污染的城市,忽然发现蔚蔚蓝天已成”新常态“;因众多游客和商业活动而污浊的威尼斯河道,也再次清澈;平日车水马龙的城市街道,更出现了悠闲漫步的野生动物,好奇而胆怯地探索着人类世界。受到出行限制的人们也比往常更迷恋于大自然和户外活动所带来的轻松和愉悦心情。正是这个契机,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在它诞生至今 45 亿年的历史中,地球孕育了数以万计且多彩多姿的生命。毫无疑问,这个星球原本有着绝佳的自我调节与恢复的韧性。它具备气候调节、土壤生成、水资源循环与净化、营养物质循环与平衡、生物多样性和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等能力。然而,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却使得生态环境逐渐退化失衡,慢慢失去韧性。

为此,宜可城(ICLEI)、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共同发起了“自然城市平台(CitiesWithNature)”,旨在为全球各地的城市与合作伙伴提供分享平台,提倡保护和提升城市中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交流经验与知识,并一同致力于让社区与城市内外的自然生态重新建立联系。“自然城市平台”总结出了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十大益处

 

1. 大自然提供了清洁水源和新鲜空气等人们赖以维生的生态系统服务;

2. 多从事户外活动,沉浸于大自然,有益身体健康;

3. 亲近自然可减少抑郁和焦虑情绪,改善心理健康;

4. 城市中的自然空间具有巨大的文化和精神价值,使社区相互联系,营造地域归属感;

5. 大自然为城市居民提供许多社会福祉,减少犯罪,创造更安全的社区;

6. 许多城市中生活的人依赖自然和其益处为生;

7. 城市在地方层级保护自然环境,可助力实现国家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

8. 城市农业为地方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并在全球粮食安全中扮演日趋重要的角色;

9.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有助于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帮助建设韧性城市;

10. 大自然可助力减缓气候变化,为地方政府提供具有成本效益优势的气候行动选项。 

宜可城多年来倡导全球地方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促进基于自然的发展行动在地方的主流化。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将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举行,宜可城已分别于 2019 年 7 月10 月携手合作伙伴在北京举办了两场国际研讨会,为来自不同地区的地方政府、研究和实践者搭建交流平台,并探讨城市在 2020 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从制定到实施的各阶段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为历届缔约方大会重要的平行活动之一,宜可城将与昆明市合作,在大会框架下举办第七届全球城市和地方政府生物多样性峰会,为全球的地方政府提供展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促进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佳实践的平台。而作为大会东道主,中国的城市将有机会,向全世界分享他们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地方可持续发展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成果。

宜可城将一如既往,携手全球地方政府,为寻求因地制宜、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供支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共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1] https://www.cbd.int/idb/image/2020/idb-2020-theme.pdf

[2] https://www.cbd.int/conferences/post2020

全球秘书处
Kaiser-Friedrich-Straße 7, 53113 Bonn, Germany
T: +49-228 / 97 62 99-00
F.+49-228 / 97 62 99-01 Email: www.iclei.org
欧洲
欧洲秘书处
Leopoldring 3, 79098 Freiburg, Germany
www.iclei-europe.org
布鲁塞尔办公室
Av. de Tervuren 35
1040 Bruxelles
Belgium
非洲
Physical address:
3 Knowledge Park
Century City
Cape Town
8001
South Africa
Postal address:
PO Box 5319
Tygervalley
7536
South Africa
africa.iclei.org
北美洲
加拿大办公室
401 Richmond St. W
Studio 204
Toronto, Ontario
M5V 3A8, Canada
www.icleicanada.org
美国办公室
536 Wynkoop St.
Suite 901
Denver, Colorado
USA 80202
www.icleiusa.org
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区秘书处
Eje Central Lázaro Cárdenas 13 Edificio Miguel Abed Piso 5 Oficinas 506 y 507, Alcaldía Cuauhtémoc, Centro 06050 CDMX, México
www.iclei.org.mx
南美洲
南美洲秘书处
Rua Marquês de Itu, 70 - 14º andar Vila Buarque CEP 01223-000 São Paulo, SP, Brasil
South American Secretariat
南亚
南亚秘书处
Ground Floor, NSIC-STP Complex NSIC Bhawan, Okhla Industrial Estate New Delhi – 110020, India
southasia.iclei.org
东亚
东亚秘书处
14/F, Seoul Global Center Building, 38 Jongno, Jongno-gu, Seoul, South Korea (110-110)
eastasia.iclei.org
日本办公室
1-14-2 Nishi-Shimbashi,
Minato-ku
Tokyo, Japan 105-0003
japan.iclei.org
韩国办公室
(10390) 경기도 고양특례시 일산서구 킨텍스로 217-59 사무동 1002호
Korean Office
北京代表处
1209B Diyang Tower No.2 North Road East 3rd Ring, Chaoyang Dist., Beijing 100027, China
Beijing Office
高雄能力建设中心
4F. No.436, Daye N. Rd., Xiaogang Dist., Kaohsiung City 812, Taiwan
Kaohsiung Capacity Center
东南亚
东南亚秘书处
c/o The Manila Observatory 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 Campus Loyola Heights, Quezon City 1101 Manila, Philippines
icleiseas.org
印尼项目办公室
Rasuna Office Park III WO. 06-09 Komplek Rasuna Epicentrum Jl. Taman Rasuna Selatan, Kuningan DKI Jakarta, 12960, Indonesia
大洋洲
大洋洲秘书处
level 8/225 Bourke Street, Melbourne VIC 3000, Australia
www.icleioceania.org